在台灣落地扎根超過七十年的造紙歷史,在近十年間面臨眾多時代難題,傳統紙廠多轉型為特殊紙紙廠或觀光工廠以謀維生.在埔里鄉間處處可見的長煙囪大水塔的鐵皮屋,都曾是東南亞和日本需求手造紙的造紙廠,不過現今有多數已荒廢.
若以多樣性的標準來衡量目前世代對於手造紙的需求,就可以知道手造紙文化面臨多大的窘境:因為已經沒有多少人需要手造紙了.這是出自一位埔里造紙匠人的感慨.或許,手造紙曾經風光而有過(紙貴千金)的形容,但目前大時代前進的列車似乎已與傳統造紙業越行越遠...
手造紙大國---日本,在境內為數不少的造紙工房裡,不斷挑戰推陳出各式的紙材,提供文化和藝術創作者全面的選材,從非物質類文化資產的認定,到可 列印,可水洗的手造紙,減少紙張在設計運用上的限制,軟硬體雙方面對於紙張衍生的技術與成品的重視,令當地文化及創作者非常滿足.而反觀台灣埔里的新可 能,除了轉型成文化觀光工廠之外,有一位二代造紙匠開始在埔里故鄉的城鎮,開始擘劃結合體驗與生活的造紙部落:恆吉宣紙村.期望來到埔里的朋友能從種下造 紙所需的構樹苗開始,完整體驗一張紙的產生過程,這當中所傳承引介的不只有造紙技術,還有造紙匠對於植物及環境關懷敬重的態度.
「夢之屋計畫」將邀請這位造紙匠到現場,帶來造紙的全套工具,進行為期六天的展演,期間也將舉辦多場「夢之學徒」工作坊,帶領大家重回手藝傳承的豐盛年代.
一張紙,再簡單也不過就是一張紙,
一張紙,再複雜也不過就是一張紙.
而紙,不僅僅是一張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