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夢之屋】後話


這不只是一個短暫的夢,它是我們關懷事物的總和,關於文化關於匠藝,也關乎世世代代的重要質素。
雖然活動已告落幕,但那一幕幕的夢境,角色的挑選,我們所在意的主題,
藉由這後話的形式希望與各位分享,那些我所經歷以及我所思考著的




如果,每個大人心中都有一個小孩的話,我心中一直存在的小孩原型,應該就是黑澤明所導的電影裡的那位見到桃樹林都被砍掉的小孩,
我氣急敗壞地看見這景象在我眼前發生,自己卻一點都使不上力

其中不同的,是我看見的桃樹並非真的桃樹,而是一些我認為很重要的價值,
那些被周遭大部分人砍掉的是土地倫理、美學教育、文化教育、愛物惜物、傳統文化、美的感知、還有對於事物真理價值的漠然。
如果這些重要質素沒有被我們這一代傳承下去,那往後的每一個世代,都只能重新再來。

我見到這些景象,有時很生氣,有時很傷悲,更多時候是無力的。
但我明瞭,這些負面的情緒都無法改變這個世界,所以最後,我都是擦乾眼淚,提起精神往著有微弱光線的前方走去。





================================================================================
幾年前,我跟著日本拓繪藝術家岡部昌生(おかべ まさお)進入〈樂生療養院〉去進行一場拓繪工作坊。
一位日本藝術家,因為想要保留這樣的歷史片刻來到這裡,而我們能為我們的土地文化和歷史做些什麼呢?



那個時候的樂生正進入拆遷期,岡部先生正因這個理由來到台灣。
當時的情形是,今天拓繪下來的碑文匾額,明天整座建築就不見了,他苦笑著說:像是趕在怪手之前把重要的歷史留下來。
那個有著烈日的午後,我們一邊拓繪記錄現場的物件、一邊看著工人緩慢的拆掉原本的房舍,有一幕強烈且深刻的烙印在我腦海,被拆掉一半的房舍裡,還看得到原本存在的廚房、客廳、起居室這些工人各自坐在原本不同的房間裡,慢慢的把周遭房舍都變成同一間,再變成虛無。
當時的我,悲傷得像是自己的家被拆除似的,可是卻又無能為力,
因為我深切的知道,這屋子不是現場工人拆掉的,不是工頭拆的,也不是承包廠商拆的,更不是縣市政府拆的…,拆掉這些具有文化歷史的有形資產的...是非常廣泛的需求交通便利的我們...

如果你曾經到過夢之屋,就會知道,整座【夢之屋】是模擬當時樂生療養院被拆掉的房舍搭建,
那個下午映入眼簾的一幕,能有多大影響





================================================================================
也許因為晝日接收眾多紛亂資訊,每到夜晚,尤其是睡前的一段奇幻時光,訊息被巧妙地重新組合,
這樣的經驗,常讓我在意識迷濛中跳起來,趕緊把所見所思的影像記錄下來
【夢之屋】於焉誕生



關於周遭原本所認識的匠人朋友、樂生療養院、黑澤明的夢、小男孩的氣憤悲傷、手邊收藏多時的老掛圖、劇場式的場域、還有大家都忽視的文化元素…頓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宇宙。 

當天晚上,我將【夢之屋】場地的影像畫出來,將展演的所有內容記錄下來,場域裡出現的匠人及種種細節寫下來…我確定這是一場真的戲。不是要請演員來出演匠人,而是要邀請匠人來當演員,所有的道具都要盡可能是匠人原本所有所用,要重現每一位匠人的工作場域,在一座模擬拆除中的樂生搭蓋出來的場景中發生。
當晚寫下的,就是整場近九成的梗概,時間是凌晨三點近四點…後來搜尋相關文本時,找到清朝孔尚任所寫「桃花扇」裡的一段文字,讓我大聲讚和:這就是我想要傳達的啊!

『眼看他起珠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每一個世代都有要興起的,也有要衰亡的元素。身處大環境的我們除了接受大部分人的選擇之外,
是否也能有意識的省思自身的處境?

另外,「桃花扇」中最後一段也寫到了:『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孔尚任以悲觀的角度來看待當時世道的衰敗,我則是希望以帶有希望的方式來提出呼籲。所以,在夢之屋現場印售的展演本事裡,以『珠樓不夜燈,鶯啼白日終』重新詮釋。只要珠樓還存在我們就徹夜鎮守不關燈,若是還有鶯鳥和歌就讓我們吟唱到白日終了。只要還有一點文化質素存在,就不輕言喪志,即便它即將消逝、逐漸衰敗。
這齣戲曲對我而言,算是【夢之屋】的參考劇本了,只不過謅一套哀江南距今已是三百年的事了‧‧‧




================================================================================
關於夢之屋七部短片的拍攝,則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這已經是第五年*在臺北國際書展規劃主題展,每一次的展演都被我比喻成是書展裡的延伸閱讀,往藝術、文化、手作和教育方向延伸的。
每年的展覽過程中總會留下不少的現場紀錄。不過,這一類型的展出通常包含了展覽、體驗課程及發表全新作品,若不是親臨現場,大概也無法了解這其中的細節有多少,尤其是今年的【夢之屋】計畫。
在策劃之初,便採納了楊格的建議 促成這次真的以短片形式記錄匠人手藝的重要關鍵。
在展演前拍攝宣傳短片, 從寫下腳本開始,在腦海裡仔細思索每一位匠人的手藝重點,希望能從精煉的記錄手藝起始。然後租借攝影器材、熟悉使用功能、學轉檔、重新練習數位剪輯軟體等等,原本就計畫不配樂,強調工作現場聲響的真實,期望讓觀眾有逼視各式細節的可能。這對從未正式執掌攝影機的我來說,還真是一大挑戰(排除學生時代的Betacam類比式錄影帶經驗)
當然,一支約兩分半的短片能呈現的精采有限,不過原先設定這些短片是【夢之屋】的序言,因此經營了欲言又止的氛圍。至於在【夢之屋】現場為何沒有播出,那是因為正戲上場,序言當然退位。若是正文與序言一同出現,總會擔心分散了觀眾對現場主角們的關注。以這樣素人的方式為匠人作記,期望能趨近匠藝文化的主軸。

七支短片的完整連結:https://vimeo.com/user15611946

*
2009年結合樹火手造紙、版畫語言和鉛字脈絡的【文學館】
2010年首次從版畫展覽、版畫教育及作品販售三個方向,為版畫藝術詳大眾做全方面的引介
2011年邀請藝術收藏家西藝術和攝影教育知然堂及版畫販售平台的岩筆模的【遊牧藝人的藏寶屋】
2012年的【美好一日計畫】
2013年的【夢之屋計畫】
因為完全獨立策展與執行之故,每次都奔忙到總認為這將是最後一次了的狀態。
十二萬分感謝每一次參與的服務人員,都是非常重要的志工夥伴,他們多半是我的朋友和學生。





================================================================================

我想要來談談關於展演現場的物件,它們的出現並非只服膺於美感或是現場效果而已‧‧‧


有到夢之屋計畫的朋友,一定對第一個房間裡匠人熟練操作的大圓盤機感覺到非常新奇,這裡是夢之屋裡的重要場景,觀眾透過一堵頹圮的破牆、一扇生鏽的老鐵窗,看見屋子裡頭正在展現的工匠手藝‧‧‧ 

這幾年,很多朋友用相機記錄下許多台灣街角巷尾的老鐵花窗形式,那確實象徵台灣常民生活美學的片段,由早期鐵工匠人的美感決定家家戶戶的窗外風景,從花草紋飾到幾何造型,線條表現由簡單清爽到繁複華麗。但曾幾何時,優雅的紋樣漸漸改變,粗亮的直條不鏽鋼或是〝類〞歐洲宮廷的鋼鐵鍛花,除了光可鑑人和仿舊塗料之外,那獨特的台式優雅哪去了?經過陽光褪晒的色彩時間感到哪去了?這個時候,又是誰為我們決定窗外的景緻呢?我們又滿意這樣的景色嗎?當代的不鏽鋼鐵窗再過五十年也會是令後人雋永的造型嗎?(鐵窗的存在已經很無奈了)
這並非是不鏽鋼或鍛鐵材質的錯,對吧?那是什麼原因造成常民美感的流失呢?是因為時代進步老鐵花窗不再防盜,還是只是因為〝老舊款式〞退了流行?亦或者是‧‧‧我們真的比較喜歡歐洲城堡和北歐極簡的樣式?

左邊的景象,是近幾十年來再熟悉不過的場景,不時發生在我們的城市裡。圖中的孤樓不是釘子戶,我看到這景象的下午,就只差住戶中的兩枚章,拆除廠商就可將它夷為平地,五樓以下的窗戶都被打掉只剩主體結構,五樓則是因為第一批怪手拆不到,所以反而保留較完整的台灣特有的建築拼貼風格。
我走進去問了工頭,問他說:我可以請你幫我個忙嗎?我想要那個五樓尚未拆除的小鐵窗。
兩天後,好心的工頭幫我用更長的怪手把它拆下來。之後關於這棟孤樓和那扇鐵花窗的事,你們就都知道了‧‧‧

我一個人的能力有限,空間有限,要不真想保留台灣每一座有故事的建築。台灣的老房子純樸中又不失優雅,就像這裡的人們身上擁有的質素一樣‧‧‧

一扇窗,一段際遇,傳統與現代的權衡,文化與便利的考量,一直是每個人、每個國家的問題‧‧‧



 

關注焦點

技術提供:Blogger.

324FB